给留学新鲜人的四方面建议(下)
林雪娇:申请季结束,我梳理了大学新鲜人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学术能力、自我领导能力、跨文化能力、人身安全与情绪管理四个方面给出建议。
申请季结束,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接下来这段时间到八月份出发前、甚至大学第一年的方方面面,都还有不少疑问。为此,我梳理了大学新鲜人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学术能力、自我领导能力、跨文化能力、人身安全与情绪管理四个方面给出建议。本篇为下篇。上篇:干货:留学申请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上)
三
跨文化能力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年初发布了2018最新评估框架,该结果将在2019年公布。在这次最新评价框架中,首次加入了“全球胜任力”这项考核。“PISA认为,青少年应具备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而这项能力,也是孩子立足世界不可或缺的竞争力。”PISA是这样定义“全球胜任力”的:“能够批判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全球及跨文化事件,理解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见解、判断和想法,参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合理以及有效的互动,共同享有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一)多结交外国朋友
很多学生都抱怨过他们很难结交到可以有深厚友谊的外国朋友,就像国内那种闺蜜或者哥们儿的友情。其实这和交朋友的方式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在国内,我们只需要与同一种肤色的人交往,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这种移民国家,我们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一年前在哥大上的一门课,小组作业里有6个人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只有1个美国人英语是母语,其他5个人英语都是第二语言。
小组作业是结交外国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但是由于近几年中国留学生增多,很多学生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选择的是中国人,讨论的过程也用中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认为和中国人相处“最方便”。但是这对于适应和融入新文化并没无好处,尤其是计划今后在美国有段职场经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学会与不同肤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学生要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些要求,放平心态去结交朋友。
很多学生都抱怨过他们很难结交到可以有深厚友谊的外国朋友,就像国内那种闺蜜或者哥们儿的友情。其实这和交朋友的方式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在国内,我们只需要与同一种肤色的人交往,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这种移民国家,我们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一年前在哥大上的一门课,小组作业里有6个人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只有1个美国人英语是母语,其他5个人英语都是第二语言。
小组作业是结交外国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但是由于近几年中国留学生增多,很多学生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选择的是中国人,讨论的过程也用中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认为和中国人相处“最方便”。但是这对于适应和融入新文化并没无好处,尤其是计划今后在美国有段职场经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学会与不同肤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学生要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些要求,放平心态去结交朋友。
(二)学会使用不同的问候方式
很多学生发现,在国内学习的经典英语问候方式“How are you?”到了美国以后不是很好使了,因为冒出了很多其他问候的方式。其实美国有很多不同的问候方式,语气不同内涵也不同。有些语气是想继续和你聊,有些语气则表示我赶时间没有打算继续和你说话,不同关系的人问候方式也不太一样。我建议大家在看美剧的时候多观察里面的人物是如何问候对方的,对方又是如何回答的,可以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试着运用。
(三)西式幽默
我的很多学生抱怨无法理解西式幽默。其实每个国家的幽默都是与自身文化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多时候要想了解对方的幽默,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不要怕听不懂对方的笑话,你可以直接问问到底是什么梗,或者自己主动上网搜索,这都是了解他国文化的非常好的机会。开玩笑的人不会笑话你听不懂,反而可能很开心你对他们的话感兴趣。
(四)职场社交
职场社交里的门道多种多样。从大一开始,学校有各种各样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供选择参加。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机会见到各种校友,见识各种企业,而你需要知道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写简历,如何利用LinkedIn来求职、建立和管理人脉以及申请工作等。
我之前在猎头公司实习的时候,就是专门用LinkedIn来挖掘人才。通过这个经历我掌握了很多使用LinkedIn的技巧,也拿过LinkedIn猎头顾问的证书,从而帮助了很多中国学生使用LinkedIn找工作。LinkedIn这个平台的使用与中国的文化习惯非常不一样,一般中国人很少会把自己所有的联络网展现出来,但在美国,大家都身处这个圈子里,并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找工作。
LinkedIn能够展现自己的特长,以及在后期的督导中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修改自己的简历。大学期间的简历内容也许没有那么丰富,那么就需要用自己大学期间所上的课程以及做的小组项目来填充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可以展现出来的。
(五)探索自己的家乡和本国文化
在了解其他国家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有深刻的了解。因为走出国门你会发现,当别人问你对中国某件事情、某种情况或某个现象的态度时,你表现出没有态度或者一无所知会多么尴尬。因此,我建议可以利用接下来这段时间,多了解国家国情、社会的价值观、热门话题等。
(六)对于敏感话题的自我态度以及谈论方式
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认为你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他人的就一定是不对的,还一定要说服他人认同你的想法。如果你坚持认为你自己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唯一正确或者最好的,那么你在跨文化适应和融入这条路上会有很多坎坷。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是敏感话题,以及你认为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你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讨论。
举个例子,一些学生无法接受在美国长大的香港人或者台湾人,说自己是香港人或者台湾人,而不说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个现象非常困扰他们,使他们在交朋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对于在美国这个国家生活不抱有希望。我开导他们,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很多时候无法改变别人的主观认识,尤其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试着理解他人——理解并不代表你一定认同对方的观点。即使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但是起码做到尊重别人。
四
人身安全与情绪管理
(一)提升自我保护与自我警觉的能力
比如不要上陌生人的车,和教授单独在办公室时记得要把门开着,走在路上的时候不要用手机,坐地铁尽可能不坐在靠门旁边的位子上,晚上走在路上要警惕,不要走小路,要走人多的大路,身上有些零钱但不要带太多,要会识别毒品和危险标志(如电线上)。只有有了安全方面的常识后,才能真正提升自我警觉。
(二)学会不露财
每年都有被盗刷信用卡,甚至盗刷后当事人还不知道的事件发生。对于私人财产的保护要非常留心,比如在穿着打扮和使用的东西上尽可能不要露财,再好的朋友也不要透露自己的信用卡信息。
(三)提升法律意识,了解当地法律常识以及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中美法律上有很多差异,包括租房、版权、学生身份的维持,这些对留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忽略的法律知识。因此,提前学习一些当地的法律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文化差异”无法成为你触犯法律的借口。
(四)深入了解医疗保险的条款
众所周知,美国就医系统和中国非常不一样。你需要去了解你在学校上的保险保哪些内容,术语都是什么意思,想看校医如何预约。一般学生的保险都有一定的免赔额。中国的急诊和美国的急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就诊方式也不一样,如果你简单的发高烧就去急诊,很有可能会在急诊等上几个小时后才见得到医生(就医顺序是根据病情的严重性而非先到先来),然后面临几百美金甚至上千美金的账单。因此,小病如何看,大病怎么办,都是有窍门的。
(五)药品
很多学生为了避免学习这些新规则的麻烦,自己从中国带来很多药品,尤其是消炎药、抗病毒药、中药成分的药。我非常不建议这样做,更不建议擅自自我诊断和服药。其中一个很大的风险是,如果从中国带来的药吃了不管用,去看美国医生却无法说清你吃的药里的成分,尤其是中药,医生无法确认他给你开的处方药是否会和你之前吃的药产生抵触反应。因此,学会看病就医,并遵循美国的医嘱。
(六)体检、补牙、配眼镜
建议在来美国前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需要补牙或者拔智齿的也建议在国内完成。牙医保险在美国是单独附加可选,不一定所有学校保险都涵盖补牙或者整形,但是一般包含洗牙项目。美国配眼镜和买隐形眼镜需要处方。
(七)学会说不!识别性骚扰的信号和行为
之前有女学生问过我,男女之间的肢体接触哪些该看作友好,哪些该看作有其他意图。的确,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没有很深的涉及。女同学要学会识别性侵及性骚扰行为,对此勇敢说不,如果发生了,应该懂得如何面对以及寻求帮助,要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八)了解自己的情绪
很多中国学生不会描述自己情绪,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很少被问到你感觉怎么样,你心情好不好,你为什么会难过。我之前给我的学生读过一篇关于如何描述自己情绪的文章,他们读过以后惊讶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词汇可以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因此,我建议大家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感到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尝试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疏解的方式。有些时候让我们不快乐的事情本身并不是最根本的触发原因。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必要时积极寻求帮助。如果我们一味逃避,自我压抑,没有良好的渠道释放负能量,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独自在国外生活会积攒很多压力,要学会释放压力。每个人减压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靠写日记,有的人是锻炼,有人长跑,有人冥想,有人画画,有人拆东西。找到适合你的减压方式,学会自我调整。
(九)思考“我可以找谁帮助我”
当你遇到困难时时,你打算找谁商量和征求建议?你的爸爸还是妈妈?你的哪位朋友?哪位导师?思考一下你计划找谁帮忙,为什么找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在精神或者实质上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这将对你克服重重困难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如何申到MBA奖学金?
干货:留学申请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上)